宋代徽宗皇帝赵佶著 有一本茶书叫《大观茶论》,书中“白茶”一节称:“白茶自为一种,与常茶不同,其条敷闸,其 叶莹薄……运度得宜,则表里昭砌,如玉在璞,他无与伦也……”
白茶,是一种低温情况 下产生叶绿素缺失的一种遗传变异体,是茶树中的特异性品种。我国各地一些地方均有发现,如浙 江安吉白茶。由于这种茶树代谢机能的特异性,低温时抑制了叶绿素的合成,但显著的提高了游离 氨基酸的生成量,因此,早春白茶的游离氨基酸含量一般均在6%以上,高者甚至达9%。这时其他一 般绿茶品的含量只有2%—4%。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由20多种氨基酸所组成,其中茶氨基酸要占氨基酸 总量的50%—60%。这种茶氨基酸是茶的特征性成分,到目前为止,除一种中有少量发现外,其余动 植物中均未发现。
最近据2003年第8期《茶叶信息》称:《美国科学院学报》报道,美国 科学家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布科夫斯基博士发现,喝茶能使人体血液免疫细胞的干扰素分泌量增加5 倍。干扰素是人体抵御感染的“化学防线”。原因是茶叶中有一种叫做“茶氨酸”的物质,这种茶 氨酸在人体肝脏内分解为乙胺,而乙胺又能调动为“伽马—德耳塔T形细胞”的人体血液免疫细胞 促进干扰素的分泌,从而能更大的提高抵御外界侵害的能力。
安吉白茶经生化测定,发现其中氨基酸含 量很高,在6%左右,最高的甚至达到9%, 是普通绿茶的3~4倍;茶多酚含量则在 10%~14%,酚氨比只有1.6~2.3。这种罕见的高氨低酚现象也是安吉白茶香高味鲜的生化基础。而氨基酸高特别是高 含量的茶氨酸,有利于血液免疫细胞促进干扰素的分泌,从而提高人体抵抗外界的侵害力,多喝安 吉白茶肯定对抵御病毒侵害更有好处,对提高记忆、降血压、减肥、护肝等都有明显作用。我国著 名茶学专 家庄晚芳教授高度评价安吉白茶,称其“具有观赏 、营养、经济三大价值,其他绿茶不能与之相比。”
在口感上,安吉白茶属于鲜爽型。入口润滑,回味甘甜,没有常规绿 茶的那种苦涩味。据有多年肠胃病的人反映;安吉白茶还有助消化,通便润肠的功效呢!
因安吉白茶是一种低温情况下产生叶绿素缺 失的一种遗传变异体,鲜叶呈黄绿色。那时所含的有益成分也是最好的。随着温度的升高,会逐渐 变成常规绿色,有益成分也随之降低。为确保安吉白茶的品质,在鲜叶变绿前茶农都会自觉停止采 摘。一年中采摘期共约20天。产量较低,而市场需求较大,价格也随之上升。又因安吉白茶是在低 温下生长和采摘制成。低温下病虫无法生存,也无需虫药。所以安吉白茶是健康环保绿色的有 机食品!这也是市场畅销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茶叶的17大功效
自古以来,茶与中医药有着十分紧 密的关系,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。中医向有“药食同源”之说,而“药食同源”的 实质,就是说医药是从饮食中发源的。茶既是饮料,又可用来防病、治病、健身,药、食一体,两 种功效兼备。
我国古籍中有许多关于茶与中医药联系的记载,说明古人对茶的保 健功能早有认识,如唐代陆羽的《茶经》中曾引用《神农食经》称:“茶茗久服,令人有力,悦志 。”三国华佗的《食论》有“苦茶,久食益意思”之说。晋代张华《博物志》称:“饮真茶,令人 少眠。”唐代时,人们对茶的药用价值的认识已经较为普遍,著名药学家陈藏器称“茶为万病之药 ”。此说虽嫌夸张,但茶的药理成分之多和药效作用之广却是事实。自唐至清,可以搜集到的有关 论述茶效的古籍,不下近百种。在这众多的古籍中,有的从茶的效用来分析,有的从茶的主治病症 去论述,如果将其整理一下,可知古人对茶保健功效的认识主要有:
1.安神除烦
唐代陆羽撰的 《茶经》中称茶能“涤烦”;《神农食经》(托名,佚,引自《茶经》)称茶能“悦志”;五代蜀 毛文锡撰的《茶谱》中称茶能“益思”;宋代苏轼撰的《东坡杂记》中称茶能“除烦”;元代忽思 慧撰的《饮膳正要》中称茶能“清神”;明代李时珍撰的《本草纲目》称茶能“使人神思kǎi爽” ;清代王孟英撰的《随息居饮食谱》称茶能“清心神”。此外,还有称茶能“破孤闷”“疗小儿无 故惊厥”等的。
2.清头明目
宋代虞载撰的 《古今合璧事类外集》称茶能“理头痛”;宋代周去非撰的《岭外代答》称茶能“愈头风”;明代 吴瑞撰的《日用本草》称茶能“止头痛”;清代王好古撰的《汤液本草》称茶能“清头目”;清代 黄宫绣撰的《本草求真》称茶能治“头目不清”。此外,还有称茶能治“脑痛”、“治头痛”的。 古籍中专门讲茶能明目的很多,如唐代陆羽撰的《茶经》称茶能治“目涩”,陈藏器撰的《本草拾 遗》称茶能“明目”;清代沈李龙撰的《食物本草会纂》称茶“清于目”,黄宫绣撰的《本草求真 》称茶能治“火伤目疾”等,都谈到茶与明目有关。
3.提神醒睡
如晋代张华撰 的《博物志》、唐代苏敬撰的《新修本草》、清代张路撰的《本经逢源》,以及《桐君录》(托名 ,佚,引自《太平御览》),分别称茶能“令人少睡”、“令人少眠”、“令人少寐”和“令人不 眠”;唐代陈藏器撰的《本草拾遗》、五代蜀毛文锡撰的《茶谱》、清代曹慈山撰的《老老恒言》 ,分别称茶能“少睡”、“睡少”和“不睡”;明代李士材撰的《本草图解》称茶能“醒睡眠”; 清代王孟英撰的《随息居饮食谱》称茶能“醒睡”。此外,还有说茶能“除好睡”、“破睡”等的 。
4.下气消食
唐代孟诜撰的 《食疗本草》称茶能“下气”;唐代孟诜撰的《食疗本草》、宋代虞载撰的《古今合璧事类外集》 、明代缪希雍撰的《本草经疏》和王圻撰的《三才图会》分别称茶能“消食”、“消宿食”、“消 饮食”和“消积食”;清代黄宫绣撰的《本草求真》称茶能治“食积不化”。此外,还有称茶能“ 解除食积”、“去胀满者”、“去滞而化”、“养脾,食饱最宜”的。
5.醒酒解酒
三国魏张揖撰 的《广雅》称茶能“醒酒”;宋代杨士瀛撰的《仁斋直指方》称茶能“解酒食之毒”;明代李士材 撰的《本草图解》称茶能治“酒毒”;清代沈李龙撰的《食物本草会纂》称茶是“醉饱后饮数杯最 宜”。
6.利水通便
唐代陈藏器撰 的《本草拾遗》、孙思邈撰的《千金翼方》分别称茶能“利水”和“利小便”;唐代孟诜撰的《食 疗本草》称茶能“利大肠”;清代赵学敏撰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称茶能“刮肠通泄”。此外,还有 茶能治“二便不利”、“利大小肠”之说。
7.祛风解表
五代蜀毛文锡 撰的《茶谱》称茶能“疗风”;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称茶能“轻汗发而肌骨清”;清代屈大 均撰的《广东新语》称茶能“祛风湿”,刘qīng撰的《片刻余闲集》称茶能治“小儿痘疹不出”。 此外,还有称茶能“发轻汗”,治“四肢烦,百节不舒”等的。
8.生津止渴
《神农食经》称 茶能“止渴”;唐代李肇撰的《唐国史补》称茶能“疗渴”,孙思邈撰的《千金翼方》称茶能治“ 热渴”;清代王孟英撰的《随息居饮食谱》称茶能“解渴”,赵学敏撰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称茶能 “清胃生津”,黄宫绣撰的《本草求真》称茶能治“消渴不止”,沈李龙撰的《食物本草会纂》称 茶能“止渴生津液”。此外,还有茶能“润喉”,治“烦渴”、“作渴”之说。
9.清肺去痰
唐代孟诜撰的 《食疗本草》称茶能“解痰”,苏敬撰的《新修本草》称茶能“去痰”;元代忽思慧撰的《饮膳正 要》称茶能“去痰热”;明代李时珍撰的《本草纲目》称茶能“吐风热痰涎”;清代赵学敏撰的《 本草纲目拾遗》称茶能“涤痰清沛”,黄宫绣撰的《本草求真》称茶能“入肺清痰”,张璐撰的《 本经逢源》称茶能“消痰”。此外,还有称茶能“除痰”、“解痰”、“逐痰”、“化痰”,以及 茶能治“痰热昏睡”、“痰涎不清”等的。
10.去腻减肥
唐代陈藏器 撰的《本草拾遗》称茶能“去人脂”;宋代苏轼撰的《东坡杂记》称茶能“去腻”;明代李士材撰 的《本草图解》称茶能“解炙b毒”;清代曹慈山撰的《老老恒言》称茶能“解肥浓”,赵学敏撰 的《本草纲目拾遗》称茶能“解油腻、牛羊毒”。此外,还有称茶能“久食令人瘦”等的。
11.清热解毒
唐代孟诜撰 的《食疗本草》、清代张璐撰的《本经逢源》分别称茶能“去热”和“降火”;唐代陈藏器撰的《 本草拾遗》称茶能“破热气,除瘴气”;宋代宋士瀛的《仁斋直指方》、陈承撰的《本草别说》称 茶能“消暑”;清代黄宫绣撰的《本草求真》称茶能“清热解毒”;刘献庭撰的《广阳杂记》称茶 能“除胃热之病”。此外,还有茶能“清热降火”、“涤热”、“泻热”、“疗热症”、“治伤暑 ”之说。
12.疗疮治瘘
《枕中方》 (佚,引自《茶经》)称茶能“疗积年瘘”;明代缪希雍撰的《本草经疏》称茶能治“瘘疮”,李 中立撰的《本草原始》称茶能“搽小儿诸疮”等。
13.疗痢止泄
宋代陈承撰 的《本草别说》称茶能“治痢”;明代吴瑞撰的《日用本草》称茶能“治热毒赤白痢”;清代黄宫 绣撰的《本草求真》称茶能治“血痢”,张璐撰的《本草逢源》称茶能“止痢”等。
14.涤齿坚齿
宋代苏轼的 《东坡杂记》称茶能使牙齿“坚密”;元代李治的《敬斋古今注》称茶能使牙齿“固利”;明代钱 椿年的《茶谱》称茶能“坚齿”;清代张英的《饭有十二合说》称茶能“涤齿颊”等。
15.疗饥生精
唐代孙思邈 的《千金要方》称茶能使人“有力”;宋代苏颂的《本草图经》称茶能“固肌换骨”;明代朱棣的 《救荒本草》称茶能“救饥”,鲍山的《野菜博录》称茶能“调食”;清代屈大钧的《广东新语》 称茶能“疗饥”。此外,还有茶能“轻身换骨”、“治疲劳性精神衰弱症”、“羽化”之说。
16.养生益寿
宋代苏颂的 《本草图经》称茶能“祛宿疾,当眼前无疾”;明代程用宾的《茶录》称茶能“抖擞精神,病魔敛 迹”;清代俞洵庆的《荷廊笔记》称茶能“养生益”。此外,还有茶“久服,能令升举”之说。
17.其他功效
古人对茶叶 功效的认识,除上面提到的以外,还提到茶叶其他一些营养与药理功效,如宋代苏轼的《格物粗谈 》称茶“烧烟可辟蚊”;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称“浓茶能令人吐”;清代赵学敏的《本草纲 目拾遗》称茶能“消膨胀”,张璐的《本草逢原》称茶能“开郁利气”等。